
一、聚焦任务重点,减“量”不减“质”
街道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区关于基层减负工作部署要求,一是梳理事项清单。严格对照街道和社区职责事项清单全面梳理明确街道和社区职能职责,不断强化权责对等。按照“六清理两强化”工作要求,由街道党工委统筹、四办一中心和各社区联动,抓好基层工作事务清理规范,明确社区履职工作37项、社区协助工作19项、不应由社区承担的工作40项、社区出具证明事项负面清单20项。二是整合牌匾、微信群。扎实推进机构牌子清理规范工作,清理街道、社区两级活动阵地标识门牌82块,清理后街道悬挂机构标牌6项、社区悬挂3项,坚持“一室多用”“多室合一”对内部功能性指引牌进行清理,确保功能室指示牌与实际使用功能相对应,运行更顺畅。排查清理整合作用不大、职能重叠的微信工作群15个,整合建立一体化简便高效的微信工作群,全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减轻干部工作量,真正聚焦为基层减负松绑。
二、明确职能职责,减“压”不减“效”
精简“文山”,践行“短实新”文风。尽量精简公文的数量和篇幅,对主题相似、性质相同的公文进行合并转发,公文尽量用朴实生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避免“官味浓”的语言,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整治“会海”,办会“瘦身减肥”。围绕“减少会议次数、缩短会议时间、提升会议质量”的工作目标,明确会议“目的、议题、议程”等内容,尽量做到开短会、讲短话、开有价值的会,让基层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办会质量得以显著提升。2024年,街道印发各类文件168件、召开会议32次,较上一年同期发文减少44件、会议减少8次。优化“作风”,杜绝 “过度留痕”。注重运用“走访入户、群众监督、新媒体征集”等方式,多听群众说、多到现场看、多看具体事,改变以往过度重视文字材料的“查看痕迹”式调研方法,避免检查频次过高、内容重复等问题发生,按照全区实绩考核要求规范整理工作档案,实绩考核项目由59大项96小项减为5大项19小项,有效减少非必要工作建档留痕,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服务。
三、优化阵地服务,减“负”不减“赋”
推进“微网格”。巴音门克街道全面推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工作机制,形成“三联三共”工作法,切实让“铁三角”队伍在网格治理服务中发挥“枢纽”作用。自推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工作机制以来,联合走访、巡查938次,征集意见建议64条,协商议事16件,化解矛盾纠纷20件,开展公共服务代办314次,开展志愿服务224人次,有效打通城市治理“末梢神经”,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用活“微阵地”。在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新建改建36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实实在在以家门口便民服务阵地为基点,延伸基层服务触角,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便利,更成为民意汇聚交流的场所。做实“微服务”。整合口腔、眼科、骨科等领域医疗资源开展400余次义诊,免费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基础检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200余场,受益群众达10000余人次。多元“微治理”。6个党组织、1850名党员到社区报到,聚焦党组织的优势和党员的专业特长,认领微心愿290个,开展楼道美化、电动车楼道充电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120次,参与志愿服务2040人次,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解决了社区治理资源不足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