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模式赋能基层治理 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资料来源:巴音门克街道 发布日期:2025-04-24 09:45
字号:
打印: 保存:
  近年来,巴音门克街道以“文明实践+”为创新引擎,深度融合民生服务、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多元场景,构建起“服务有温度、治理有力度、文化有厚度”的基层文明实践体系,让辖区居民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幸福生活“持续升温”。

  “文明实践+民生服务”:精准对接需求,托起群众“幸福梦”。街道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为导向,建立“需求收集—精准分类—靶向服务”机制,让志愿服务更有“民生温度”。聚焦“一老”,积极组织为老人免费理发、义诊等活动;开展声乐、舞蹈等系列课程;动员老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在纠纷调解、协商议事中发挥作用,成为社区的有力助手。聚焦“一小”,积极开展寒暑假公益课堂、圆梦小心愿、小小舞蹈家、亲子阅读等形式多样的少儿和亲子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打破沟通“壁垒”,带动所有家庭成员参与社区建设,撬动家庭融入治理。聚焦社会治理方面,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法治宣传、禁毒反诈等志愿服务;聚焦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开展清洁卫生、保护环境志愿服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余场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把群众“关键小事”变成“暖心实事”,实现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文明实践+社区治理”:激活自治动能,共筑和谐“同心圆”。街道将文明实践作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通过“组织引领、志愿带动、居民参与”三级联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组建“红色楼栋长”“邻里议事会”等自治队伍,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养犬劝导、矛盾纠纷调解,累计化解邻里矛盾30余起,推动“被动管理”向“主动自治”转变。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建立“社区-物业-居民”三方议事机制,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为居民搭建无障碍有效自治平台,小区环境改造、公用设施改善等重大事项,由“三方”共同研究方案,同时居民参与协调小区内的人、事、物等复杂问题,以及巡查、分析、处置等工作。截至目前,神华丽苑、大兴家和苑、满世尚城等小区的遗留问题完成了改造,万胜西、秀水蓝天、金钰华庭等7个小区56件健身器材“上岗”了,居民活动室防滑地胶更换了,边家渠的路灯安装了,团结小区外围锈蚀破损栅栏变新了,小区在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氛围中变得有序而美好。此外,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评选、“身边榜样”等活动,培育居民自治意识,营造“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成果”的文明风尚。

  “文明实践+文化传承”:深耕精神家园,奏响文明“新乐章”。依托辖区文化资源富集优势,街道将文明实践与非遗传承、节庆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一老一小”皆可参与的文化盛宴。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写春联送祝福、端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邻里茶话会等,吸引居民参与超5000人次,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体验中“活”起来。街道万盛社区联合可尔绮羊绒开展“巧手绣出巾帼梦,绒绣织就幸福景”非遗刺绣培训班,提升辖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推动非遗文化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书屋等阵地,开展“书香青春 阅享成长”读书分享会、科普知识讲座、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余场,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滋养,感受邻里守望的文明温度。

  下一步,巴音门克街道将持续抓实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与民沟通心贴心,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真正成为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文化传承的“主旋律”、文明传播的“主渠道”。

官方微信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端

便民热线

智能问答

智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