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组织联建,做“人心所向”的社会心理服务
街道聚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综治中心为阵地,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及派出所、教育体育局、医疗保障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司法所等多方力量为组员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社区层面,8个社区均建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社区网格员、社区民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为组员的精神卫生关爱帮扶小组,共同构筑起街道社会心理服务“心脏”,形成方向明确,任务明晰,上下贯通、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组织体系,做“人心所向”的社会心理服务。
二、会议联席,做“同心协力”的社会心理服务
街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会议联席作用,明确会议联席的任务,即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包括社会心理服务、社会治理及平安建设等在内的规定和指示;研究制定辖区社会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包括重大矛盾纠纷、信访问题、社会治安整治等问题。同时对党的决策部署、社会心理服务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学习、研判,讨论、协调及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街道重点围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加强部门协作,增强街道对精神疾病的防治、管理能力和心理疏导,减少精神疾病发生,有效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及其社会影响。三年来,街道、社区及各部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积极参与联席会议,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2余次,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3次,按时发放以奖代补资金,辖区内未发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做“同心协力”的社会心理服务。
三、信息联通,做“心知肚明”的社会心理服务
街道上下实现信息联通,畅通信息渠道。实现家庭—社区—街道—上级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信息联通,搭建心理问题服务的绿色通道,以便群众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回应,确保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街道、社区开通24小时值班热线电话,与有需要帮助的居民沟通交流,快速有效地促进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尤其在危机处理中效果显著。如发现涉及心理方面的维稳信息,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预警信息反馈到综合管理小组,进一步进行协调处理;对于易激化、易引发的苗头性问题,综合小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超前预制、联合调处;对于重大案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真正做到“上下联通,心知肚明”。尤其是对重点人员信息,通过信息联通的方式,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三年来,我街道实现动态管理重点人员82人(其中包括涉法涉诉、未分配大中专毕业生、民办教师、煤炭领域等信访人员24人,社区矫正14人,三级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4人。),重点群体7个,已建立台账,目前均处于平稳管控状态,心理状态平稳。
四、服务联动,做“全心全意”的社会心理服务
街道始终把满足人民心理健康需要、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良好心态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干部和群众心理咨询、放松提供场地,打造“心房”;配备按摩椅、心理测试系统,来访者在自我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测试,初识“内心”;配备心理沙盘,让来访者将意象创建于方寸之间,解码“心疗”;引进妇女儿童社会心理健康协会心理咨询师9名,为来访者提供专业的个案心理咨询服务,走进“内心”。通过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全心全意”的社会心理服务。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推进北疆红色网格治理服务,注重协同治理,组建暖心服务小分队48支,吸纳队员156人,组织开展线上问诊、心理疏导、预约服务、暖心配送等1000余人次,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五、活动联办,做“凝心聚力”的社会心理服务
街道特别注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社会心理服务触角延伸到各个社区,目前所辖8个社区均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工作室,实现了社会心理服务在街道-社区的两级“全覆盖”。以“别具匠心”、“赏心悦目”的心理服务室为主阵地,与包联单位、共建单位实现活动联办。兴农社区将帮扶关爱室与“心灵氧吧”相融;果园社区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在社区设立特色辅导站,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未成年人活动室、妇女儿童之家与心理咨询室整合;奥林社区建立“清心叙话”室,别出心裁;沃热社区将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图书室等社区阵地融入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之中。各社区心理咨询室与残疾人协会、海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鄂尔多斯市护理学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胜区人民医院等单位共同联办活动30余场次,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诊疗、心理访谈、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援助、心理解压等心理服务。通过联办各种活动,受益人数达3万余人次,力争做“凝心聚力”社会心理服务,力求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