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建议。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按照区委、政府统一部署,全区紧紧围绕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圆满完成了年初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指标执行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05亿元,完成年计划605亿元的100%,同比增长19.2%。
——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500亿元,完成年计划500亿元的100%,同比增长24.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92亿元,完成年计划186亿元的103%,同比增长22.6%。
——财政收入(不含康巴什)完成158.23亿元,完成年计划123亿元的128.7%,同比增长37.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6000元,同比增长14.6%。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为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
——人口出生率为12.76‰。
(一)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
2010年,全区在牢牢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的基础上,继续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选商引资为切入点,精心构筑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狠抓项目建设进度,把促进项目落地,强化建设进度作为固定资产增长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行项目建设责任制,项目推进协调制,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速增长,投资总量处于全市领先位置,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全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其中工业完成14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第三产业完成33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6.7%。
(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0年,我区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按照“提升传统、培育新兴、集聚发展、增强后劲”的原则,加大规划引导、结构调整、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业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性金融商贸中心、旅游消费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初步确立,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会计及法律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兴起,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增强,在做大做好现有旅游设施的同时,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采的特色旅游项目。全年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18.7%,餐饮业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11.3%。
2010年,我区房地产业继续呈现稳中有升态势,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完成164.2亿元,同比增长13.4%,房屋施工面积220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8%,房屋竣工面积22.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64.2万平方米,商品销售额87.4亿元。
(三)工业经济转型见成效
2010年,我区按照市委、政府“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经济指标强势上扬。全部工业完成生产总值377.6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加值预计完成202亿元,年均增长35%。完成原煤产量8088万吨,同比增长46.7%,完成发电量3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引进项目34个,协议总投资1359亿元,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19个,开工建设项目27个,建成投产2个,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
(四)城乡统筹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0年,我区城乡统筹工作围绕 “住房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就业是根本、保障是后盾、管理是重点”的指导方针,以移民搬迁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向纵深发展。截止2010年底,格舍壕、和谐雅苑、田园都市三大移民区已安置6000多户转移农民,煤炭开采区已搬迁农户4018户。加强了转移农民培训力度,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定了山东蓝翔技校、内蒙古机电学院、呼和浩特青城职业学校等27家实力雄厚的培训教育机构,加强了学校与装备制造基地、食品园区、汽车博览园、易兴建材物流园区、煤炭物流园区等产业聚集区用工需求的对接。培育引进纺织、制药、食品加工、旅游度假和特色餐饮等适合转移农民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9036人次,完成转移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15125人(次),补发、换发农村居民身份登记卡2550份。
(五)社会民生继续改善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2557个,解决劳动力就业83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为260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大学毕业生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00万元;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保职工医疗费、保险等均大幅提高;学校建设进展顺利,新建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面启动校安工程,5所学校入驻科教园区;卫生项目稳步推进,妇女儿童医院主体已完工,区医院门诊和住院大楼项目正在内装修,新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新建卫生服务站4个;老年公寓项目进展顺利,长泰居、奥利星老年公寓基建工程已完工,鑫海·颐和院老年公寓主体封顶,民政福利中心3栋主体建筑已封顶;体育事业扎实推进,实施了大众体育器材进社区工程,建设了5个全民健身示范点。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贡献突出、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格局,但要看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央加大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督促检查力度,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土地、环保、产业和审批政策,致使一些签约项目审批难、落地难、开工难。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仍不太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知识型、科技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
三是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供给结构矛盾突出,各类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买房难、租房难、招工难问题突出。
四是在我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民间投融资非常活跃,缺少相关部门监管,存在较大金融风险。
三、2011年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全面完成未来五年规划目标任务至关重要。提出2011年目标任务,既要正确分析当前形势,估计困难,又要兼顾经济、社会协调并进,要把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应对各类挑战,化解各种矛盾。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百年鄂尔多斯、打造百万人口城市”为目标,以富民强区为宗旨,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辐射力、创新力,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发展都市化、产业发展集聚化、民生保障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30亿元,同比增长20.7%。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亿元,同比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0亿元,同比增长14.6%。
——财政收入完成200亿元,同比增长26.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0000元,同比增长15.4%。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为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人口出生率为15‰。
完成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立足项目建设,努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各项工作的有效抓手,是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加大项目储备,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深入研究各方面政策,及时发现新的政策机遇,促进更多项目落实。
二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对于进入审批环节项目,国土、规划、环保、发改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尽快履行审批手续,多部门协调落实建设条件;建立健全项目推进制度,对进展缓慢和未开工重点项目,要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力促项目按时开工并按计划完成阶段任务。
三是要加大选商引资工作,突出引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项目;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会展招商等方式,形成政府引导、中介助力、园区推动、企业主动的运行机制。
四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足用好城市投资集团这个平台,开展银企合作,切实解决好企业资金不足等问题;按照中央投资重点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统筹协调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工作。
(二)立足“双百”城市目标,打造宜居宜业新都市
要以城市发展都市化为目标,按照空间合理布局、要素集约利用、人口有效集中原则,坚持旧区、新区、园区同步建设,规划、建设、管理同步推进,功能、品位、形象同步提升战略,加大城市投入,加快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在不断拉大城市框架、不断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中实现城市的快速崛起,打造宜居宜业新都市。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要主动顺应新形势,重点打造中心城区,推动各类资源向中心集聚,增强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全力构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促进东西扩展、南北联动,城乡互动。
二是加快旧区改造和新区功能完善。重点实施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为主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以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为主的城区拓展工程。年内完成棚户区剩余3.5万户420万平方米拆迁改造任务,建设具有超前性、示范性、导向性住宅示范小区和规划合理、设计新颖、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大型住宅小区,并按一定比例配建中小套型住房;新区以“三期、三园、一个片区”建设为主,大力度推进二、三期开发建设,积极构筑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形成新旧区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呼应融合、有效对接、协调共进的城市发展新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以水、电、气、暖、管网建设、垃圾处理等项目为主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以改造、延伸、打通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小街小巷为主的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以绿化、美化、亮化为主的城市景观改造工程。年内改扩建城市供水管网20公里,对罕台川、西柳沟和展旦召水源地进行深度挖掘和改造,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完成黄河侧渗井水源地建设,日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实施电网改造和扩容工程,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5座;加大热源建设力度,规划3处大型热源,新建、改建供热管网100公里,拆除城区所有分散小型供热锅炉;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新建垃圾转运站60座,公厕50座,生活、餐厨及医疗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实施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加强区域性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投资49亿元实施13项道路建设工程,完成东铜铁路电力配套工程,启动城际铁路建设工程,力争使呼准东铁路和东康城市轻轨开工建设。
四是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实施以打造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的园林绿化工程,完善城市内部水系、公园系统,重点打造“三园、三川”、三台基湖区景观区域;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主导,同步实施街景改造和户外广告整治为主的景观改造工程,精心规划实施夜景亮化工程,营造“新、亮、美、畅、绿、净”的城市环境,打造清新靓丽的现代都市形象。
(三)立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档次水平
依托我区资源、产业、品牌、文化等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精品战略,逐步实现东胜区现代服务业满足本市、服务全自治区、辐射晋陕宁的战略要求。
一是要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以“草原硅谷”云计算服务业园区为核心,培育新型产业集群,完成云计算基地3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各类信息产业精英和领军人才,引进阿里巴巴等创新型企业3—5家;打造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和羊绒交易中心,实现网上煤炭交易量2亿吨以上。
二是要加快物流业发展,依托铜川汽车博览园,开工建设物流信息港、二手车交易市场及17万平方米综合展厅;易兴建材物流园区二期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华研物流园区百货超市、电器商场投入使用;实施再生资源交易、仓储转运中心、万利仓储基地等项目。
三是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加快新、旧城区商业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已签订入驻协议的商业项目落地实施,规划建设方圆新天地、温州批发市场等7个商业项目,完成华研CBD、天润商住广场、酒吧一条街、文化休闲一条街、奥古斯都商务度假中心建设任务;建设一批大型中低端百货商品批发市场、社区便民超市,打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高、中、低端商品集散地。
四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中视文化产业园区、天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推出一批凝聚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情感的动漫精品,促进动漫产业发展;启动和建设环球嘉年华等特色商业项目,发展休闲娱乐业;加快实施中华慈善总会华夏九九城等项目,发展保健、疗养产业;依托民族文化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积极打造九成宫、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基地、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城郊观光农业区、漫赖草原文化旅游产业带,提升旅游文化品质。
五是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高端金融人才,壮大金融总量,加快金融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及服务水平;合理引导规范民间资本,促使民间资本管理规范化,降低民间融资的风险系数。年内引进金融机构5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2家。
六是支持发展新型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策划、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财务顾问、专业化设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实施家政网络服务项目,提升家政服务业水平。
(四)立足结构转型,在工业发展上有新突破
以打造全市结构转型示范基地为目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改造提升羊绒产业,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实现工业经济的结构转型。
一是加快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投资19亿元,完成基地首期4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美化园区整体环境,年内开工建设项目30个,引进项目20个,精功恒信、久和能源力争年内实现增产扩能,奇瑞汽车年底实现投产下线,大连路明、宏大太阳能、中兴特种车辆、亚欣碳纤维、万捷3G等项目投入试生产,中欧房车、荣泰LED等项目完成一期工程,席勒飞机制造、包钢风电等项目完成设备安装。
二是加快现代羊绒产业园区建设,发挥绒纺产业品牌、技术、市场领先优势,依托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绒纺工业园区,全力推动羊绒服装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开发中高端产品,积极采取高新技术改进纺织、染整工艺提高羊绒服装的设计水平,实现绒纺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是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启动煤炭资源二次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开采水平,壮大煤炭产业整体能力和水平;以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为突破口,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物耗,加强煤炭选洗配一体化,提高开采机械化水平和资源回采率。
四是加快其它工业发展,围绕“新材料、新型建材、有色金属、精细轻化”等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更大优势,重点发展以提高“鄂尔多斯白酒”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酿酒工业,以壮大电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绿色清洁能源工业,以植物活性提取为主的绿色生物医药工业,以矿物资源精选开发为主的新材料等工业,制定品牌产品培育导向目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支持有潜力、有优势的企业创名牌、上品牌、扩规模。
五是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坚持发展大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并举,引进外来企业与发展本土企业并重,鼓励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建立公共科研平台,借助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强中小企业的科研能力;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贴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年内扶持20-30家重点中小企业。
(五)立足城乡统筹工作,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以建设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基地为目标,努力构建城乡互动发展新格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是加快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建设,年内完成投资65亿元,完成各类建筑15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道路19条,完成87万平方米公园绿地建设,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处,完成6.4万平方米拆迁任务,开工建设15万平方米限价房,新建香港怡海教育集团北京八中分校,按照与中心城区统一管理要求,实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精细化管理。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系列政策,按照“住房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就业是根本、管理是服务、保障是后盾”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参军入伍、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市农村无差别待遇。年内完成70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高龄老人、五保户、留守空巢老人的保障工作,通过社会化养老、老年人自助、政府专项补贴等多渠道方式,确保老有所养。
三是推进“农村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建设,种植景观林和沙柳沙棘原料林12万亩,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完成130万亩公益林确权发证工作;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病虫害防治,检疫及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和草原改良工程,积极争取水沙置换项目和国家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进一步发挥林沙产业对生态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加大对林沙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六)立足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把“富民强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保、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努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一是科技和人才方面,要以推进“科技创新、结构转型”为重点,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内投资2亿元用于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机构,其中引进3家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0个以上高新技术创业项目、50名以上高端人才、10家以上科技研发企业。
二是教育方面,投资17亿元,新建2所中学、2所小学、1所蒙古族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幼儿园和1处少年宫,对13所学校40栋单体建筑进行加固;加快教育信息化,结合“数字东胜”工程,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出台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部接入鄂尔多斯教育城域网,建设国家教育招生考试标准化考点和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三是卫生方面,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社区倾斜,构建“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力提升医疗诊治水平,突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年内妇幼保健医院、骨科医院投入使用,中蒙医院、心脑血管医院主体完成,启动建设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文化方面,年内建设6个社区综合文化中心,青铜文化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东胜新闻文化中心;积极申报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加强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完成《鄂尔多斯盛宴》等创作任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五是社会保障方面,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同城待遇。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80%;围绕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问题,推进残疾人生活状况改善,充分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61万平方米,力争使3处老年公寓投入使用。
六是价格监管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稳控物价的政策措施,完善和强化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价格监测体系;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保持农副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切实保障市场供应;规范房地产、殡葬服务等价格收费,加强医疗、客运票价等价格监管和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价格问题。
各位领导,当前我区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里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攻坚克难的斗志,狠抓工作落实,力争全面完成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