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加强干部思想建设,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坚持强化理论武装,为国而审,为民而审。准确把握中央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干部队伍的建设重要论述,把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等党内法规及配套的法规中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强基固本,强化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打造忠诚公道,专业务实的干部队伍。
二是强化政治监督,构建完善的从严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监督,加强思想锤炼,突出政治历练,丰富时间锻炼,强化专业训练,突出把好政治首关,细化日常监督,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突出选任监督,确保对党绝对忠诚,以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三是创新理念,摆脱惯性思维。跳出审计看审计,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系统思维,治当下与管长远紧密结合,治已病防未病,揭示问题与解决问题一起推进。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实战能力,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优化审计信息管理,改进审计信息技术,利用基于大数据的管理系统。
一是建立审计项目管理数据库和审计资源整合数据库,实现对不同审计项目的统筹安排和管理,保证审计信息高效准确地在审计系统之间进行传递,有效整合审计机关内外部审计资源和审计信息,对资源和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审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
二是优化审计分工,积极推进审计机关和不同监督机关的协调合作。将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到审计项目安排的各个方面,使审计工作人员充分学习国家战略思想,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因审计项目的分割所导致的各自为政。
三是整体布局审计工作,缩短审计战线。为了保证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审计任务合理分配,将重点力量集中于金融、财政、国有资本、自然资源等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从繁杂又基础的审计项目中抽离出来,坚持抓大放小。
三、向大数据要资源,向信息化要效率,强化非现场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之间的协同作。
一是构建完善的素质培养体系。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创新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强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下大力气培养和提升干部能说能写能干的能力,培养合格的事业接班人。
二是注重数据分析与现场核查协同问题。通过审计项目组内部现场数据分析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结合分析目的、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和核查取证等分析要素,调查分析非现场数据分析的总体情况、组织模式、面临的问题及表象;分析影响非现场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协同质量的数据质量因素、人员能力因素、组织统筹因素,充分调动涉及审计机关整体资源,实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从依靠手工查账到依托信息化,让“数据”说话。从看形式要件到看实质要件,应用非现场审计平台、实现数据高质量共享,统筹非现场审计模式、实现人员优势互补,管控非现场审计流程、实现组织统筹协调,助力发现非现场数据分析疑点线索,为推进非现场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协同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