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资料来源: 发布日期:2011-08-20 10:03
字号:
打印: 保存:

 

 

 

一、发展背景及奋斗目标3

(一)发展基础3

(二)发展环境6

(三)发展要求8

(四)发展原则8

(五)发展目标10

二、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型园林城市13

(一)优化空间发展格局13

(二)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14

(三)完善城区基础配套设施17

(四)强化城市管理19

三、打造服务业聚集中心区20

(一)集中打造两大基地20

(二)重点发展五大产业21

(三)支持发展新型服务业23

四、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区23

(一)全力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23

(二)大力提升羊绒服装产业品牌内涵25

(三)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25

(四)积极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26

五、建设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26

(一)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转移工作27

(二)推进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工作27

(三)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创建工作27

六、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28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8

(二)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31

七、强化科技和人才体系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34

(一)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34

(二)加强人才引进和管理35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36

(一)推进精神文明建设36

(二)实施“文化强区”战略37

(三)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37

九、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环保体系38

(一)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区38

(二)打造绿色生态屏障38

(三)构建低碳环保体系39

十、保障措施39

(一)加强组织领导40

(二)深化改革开放40

(三)破解制约瓶颈41

(四)狠抓重大项目41

(五)强化政府自身建设42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建设百年鄂尔多斯、打造百万人口城市”和加快转型升级、富民强区的关键时期,也是继续领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市三级“十二五”规划精神,准确把握战略机遇,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编制、有效实施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是社会建设成就最好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结构转型,着力构筑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完成“十一五”既定目标任务。先后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县(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等荣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评估。全区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制约瓶颈不断突破。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5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年均增长34.1%,人均GDP达到12.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8亿元,年均增长41%,连续五年位居自治区101个旗县区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年均增长45.7%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实施“拉大、补欠、崛起”战略,高标准、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实施了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集中供热率提高到90%,基础设施覆盖率和城市化率分别达到90%95%,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提高到27平方米、8.2平方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47.450.6优化为0.339.260.5,产业结构比例更趋合理。三产方面,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性服务中心优势进一步显现,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1%。二产方面,着力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启动建设了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初步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一产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牧业“三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林沙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城乡统筹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按照“住房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就业是根本、保障是后盾、管理是重点”的指导方针,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建立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等七项惠民配套政策体系,给予转移农民养老、医疗、参军、教育、低保等政策优惠,建设了罕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十一五”期间累计转移农民4万多人,实际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下降到6000人。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先后被列为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区和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区。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标准化办学,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率先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双高普九”区(旗、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大型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阵地26处,累计创作文艺精品60多部(件)。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区医院、疾控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城镇无业居民全部被纳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元,年均增长17.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7.2平方米和36.8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45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6%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日趋良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完成污染物排放量减排任务。完成造林 51.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中水回用率达到100%,城镇饮用水达标率100%。区域气候日渐改善,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47天。

“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

2010

年均增长(%

十一五

末计划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6.5

605

25.1

300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0725

128178

23.7

73000

3

财政收入

亿元

29.4

158

41.5

60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5

500

53.4

194

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819

26000

17.1

20000

6

城市化率

%

88.7

95

90

7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25.9

26

34

8

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31.2

37.2

3.6

35

9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32.7

36.8

2.4

36

10

城市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

7

45

41.7

20

11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

6.4

8.2

5.1

8

12

人口自然增长率

8.3

8.7

13

13

总人口

万人

23.06

54

18.6

40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

2.9

3

——发展机遇。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区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各类产业园区和集聚区陆续建成,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潜力显著增强。二是我区已挺进“金三角”城市群,地处国家、自治区能源化工基地和“呼包银”经济带,“十二五”期间能够在整体的区域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潜力优势,保持现有发展速度,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是我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工业结构实现转型,地区经济总量提升,地区辐射能力增强,具备了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四是自治区要求集中精力打造东胜,市委、市政府要求打造“双百”城市,这对于我区进一步扩大城市体量、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增强城市包容性、建设现代化新都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态势长期向好,正处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阶段,即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这将有利于我区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进行产业谋划,增强优惠政策对经济的拉动力。

——面临挑战。一是我区财政收入总量虽然实现大幅增加,但可用财力依然不足,而建设任务逐年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与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凸显。二是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项目用地、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供应指标量小与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两大瓶颈。三是周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竞争日趋激烈,我区扬长避短、占领制高点的任务异常艰巨,提高我区辐射带动能力的文章还没有做足,稍有不慎将被赶超,失去发展先机。四是科技合作的范畴较为狭窄,科技对地区发展的支撑力不够明显,科技人才较为缺乏。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不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综观全局,“十二五”期间我区仍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阶段。我们必须把握和利用好机遇,主动迎接挑战,扬长改短,解决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安全城市为载体,大力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辐射力和创新力,使东胜成为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呼包鄂城市群和晋陕宁蒙经济圈中的重要一极、全市科学发展及富民强市的推动先锋

(四)发展原则

——做大做强原则。树立“大东胜”理念,围绕产业布局,做大园区、集聚区规模,增强带动力;围绕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做大城市体量,增强城市承载力;围绕百万人口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宜居宜业城市,增强城市吸纳力;围绕结构转型,做大非资源型产业,增强发展潜力。

——民生优先原则。把促进人民群众增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幅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管长远的民生保障体系,落实好各项惠民措施,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的惠及人民群众。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居民幸福指数。

——创新争先原则。围绕国家、自治区、市产业政策导向,依靠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在增量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争当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典范。

——统筹发展原则。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把“双百”城市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强化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结构调整;强化速度、效益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强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集中集约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加速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郊、镇区集中;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十二五”末,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非资源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建成功能完善、生态友好、文明和谐、繁华舒适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力争把我区打造成全市现代化城市核心区、自治区结构转型引领区、国家城乡统筹示范区和西部社会和谐首善区。

——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50亿元。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为0.134.965。在第三产业中,金融、物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工业内部结构中,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85%以上。

——城乡统筹。建成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城乡统筹示范区,构建城乡制度统一、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谐相融的发展新格局。从事一产的人口下降到3000人以下,转移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基本相同,全面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原则,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力争将东胜建成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交通道路便捷、生态景观优美、城市管理有序、减灾防灾有效的现代化新都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97%

——社会发展。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保障;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人人享有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2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年均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平方米;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1.52%,达到每万元GDP能耗≤0.9标准煤,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25%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25%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自治区规定目标。

 

 

 

 

 

 

 

 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

监测指标

单位

2010年预计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05

1500

19.9

2.财政收入

亿元

158

500

25.6

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66.05

165

20.1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00

1300

21.1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92

450

19.3

结构调整

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0.5

65

7.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

24.1

25

8.城市化率

%

95

97

9.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

%

1.0

1.5

生态文明

10.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

1.29

0.9

-6.9

1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0.237

0.25

1.1

1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0.0145

0.017

3.2

13.氨氮化合物排放量

万吨

0.00078

0.001

5.1

14.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

0.0008

0.0008

15.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

%

90

95

1.4

16.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9

95

1.3

1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千克/万元

4.6

4.5

-0.44

18.森林覆盖率

%

32.6

37

社会进步

19.总人口

万人

54

100

9.5

20.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71

80

2.4

2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4

95

22.平均预期寿命

75.1

75.2

0.027

23.亿元GDP生产安全死亡人数

0.03

0.03

民生改善

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000

50000

15

2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统率

%

85

90

2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0

95

2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0

95

28.城镇登记失业率

%

2.9

3

2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4

103

围绕“双百”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使新旧城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加速人才、资本、产业聚集,努力扩大城区人口规模,提升城市品质,打造西北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到“十二五”末,将东胜建设成为自治区沿黄经济带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呼包鄂榆城市群和晋陕蒙宁陇经济圈中的重要一极、自治区乃至西部地区科学发展及富民强区的实践先锋、宜居宜业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一)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加强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引导,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大主体功能。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大、经济开发需求较高、适宜进行较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新区三期、布日都片区、吉劳庆片区、灶火壕片区、二火壕片区在内的南部区域。功能定位为东胜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低碳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示范区。这个区域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型。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大开发力度,引导人口和产业的集聚,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指开发强度已经较高、环境容量接近饱和、不宜大规模开发的主城区78平方公里区域(旧城区和新区一二期)。功能定位为城市核心功能区,承担全区的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严格限制低水平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产业,完善教育、社区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广场绿地、便民服务等,努力发展成为核心功能区。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开发条件不够好和城郊林木资源较好的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地区。功能定位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景观服务等功能。这类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产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和养护,引导人口向重点和优先开发区域转移。

——禁止开发区。主要指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煤田开采区、水源地及水源涵养区域、生态廊道和吉劳庆川、三台基川、昆独伦川及割舍壕川等。这类区域要依法进行强制性保护,禁止任何有损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

(二)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科学规划布局中心城区各功能区块的开发、改造和建设,从长远、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与其他区块发展相协调,打造城市的新亮点。

——优化提升主城区功能。重点在完善配套、调整布局、优化环境上作文章,在发展模式上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加快调整和完善城区公共服务功能,形成多板块联动的发展格局,实现交通便捷、功能合理,环境优美。

1.实施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区功能为主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到2011年底,全面完成旧城区剩余10平方公里范围内2.5万户、3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新建商业、住宅等各类建筑面积控制在800万平方米以内。

2. 加快旧城商圈改造。以伊金霍洛街和达拉特路为十字轴的旧城区商业核心区,要加快华研、大润发连锁超市、王府井百货、宏大、宝泰兴、吉旭、东达、原汽车站等商业设施建设,形成核心商业中心。

3.加快推进南部副中心建设。将三台基片区打造成为汇集居住、办公、商务、购物、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街区。滨水区域要利用现有水体资源,在两岸设置酒吧街、公园、水上剧场、滨河码头、垂钓乐园等文化休闲设施,打造东胜最具活力和魅力的现代生活休闲区。“十二五”末,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区启动运行。

4.加快推进北部副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城市北出口片区,注重功能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打造,构建伊煤路两侧片区商业、居住、办公等城市综合体。要根据城市空间设计和功能布局,将人文与自然融合,打造品质良好的北部门户区。

5.加快东部门户区域建设。全面启动现有富兴农贸市场,改造周边地块,把富兴工业园区原有羊绒企业进行外迁,建设城区东部商业次中心和特色居住组团,展示城区东部新形象,促进城区均衡发展。

6.完善新区功能。重点启动新区一期商圈,完善商业服务功能,拉动旧区人流、商流向新区合理分流,疏解旧城商业职能。继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文体、娱乐、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二期重点引进现代商贸、文化旅游、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新型产业,全力推进新区中央商务区建设。

——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建设。在完善城区的基础上,合理打造几个重点组团,发展新型产业。

1. 装备制造基地片区。高品位设计、高起点规划,与东胜片区、康阿片区的城市设计有效衔接。围绕汽车整车、零配件生产和以新能源、电子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态良好、产业承载能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2. 罕台片区。围绕打造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重点推进现代羊绒产业园区、医药园区和食品园区的建设;启动国际赈灾基地建设。营造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3铜川汽车博览园片区。全力打造成为集汽车整车销售、汽车后市场、汽车物流、汽车文化、汽车博览于一体的汽车综合服务集聚区。

4.危险化学品园区。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解决周边化工产品的储藏、集装、外运,吸引其他相关产业的入驻;同时,提高煤炭、石油等供应和储备能力,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储备保障。

5.万利片区。根据城区功能布局,重点发展建材、家居等相关产业,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合理的专业市场,打造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片区。

——加快实施南部生态新城建设。重点建设新区三期(含科教园区)、布日都片区、吉劳庆片区、灶火壕片区在内的南部新城,以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尊崇自然,借势建造,因高愈高,处低宜低,科学布局居住区、商业区与产业区,彰显城市空间立体层次,建设“和而多思”的城市景观,打造城市特色。

(三)完善城区基础配套设施

加大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努力形成“以人为本、覆盖全区、分布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供水方面。强化水源地和输水管线建设;完成20万吨/日规模的中心城区黄河引水工程,使城区供水能力增加到32万吨/日,彻底解决水资源瓶颈问题;同时将饮用水、市政用水分质供应,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

——污水处理。新建、扩建铜川、罕台、布日都和装备制造基地4处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5%;提高中水转化利用水平,景观用水全部由中水提供。

——供电方面。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电网改造和扩容工程,新建3220KV17110KV变电站,实现双回路供电,确保城区用电安全;加快城区110KV以上线路的整合工作,使之满足城市景观需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供热方面。扩建2处热电联产项目,新3处大型热源,拆除城区所有分散小型供热锅炉,使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

——供气方面。完善城区供气管网,提高燃气管网覆盖率,实现城区全覆盖。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区环境,加快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

——垃圾处理。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城区建成垃圾收集站350座、垃圾压缩站50座、水冲厕所450座,配套建设总库容为324万立方米的垃圾厂,日处理垃圾1000吨,生活、餐厨及医疗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通讯方面。提高现有通讯网络和管网覆盖率,达到城区全覆盖。对现有网络设施进行合理整合,提高通讯质量。大力实施无线网络技术,形成覆盖全区的网络通讯系统。

——道路交通。实施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建设。对外交通,加快高等级公路和国、省道建设,完成机场高速、210109国道改线、东康快速通道复线等工程建设,完善城区与周边区域间快速路网,实施路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公路扩容升级;新增公路里程400多公里,实现各级道路的无障碍对接。积极推进呼--鄂快速铁路和东-康轻轨东胜段建设,围绕重点矿区新建塔然高勒-韩家村、铜匠川-杨家村等铁路专用线,增强煤炭外运能力。对内交通,打通城区所有断头路,疏通新旧城区连接通道,城区主次干道达到514条,总里程达到1120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30平方米;强化城区静态交通管理,建设30处公共停车场,基本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优化和完善地面公交线网,增加公交数量,推行燃气动力车,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0%

(四)强化城市管理

——大力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努力营造整洁、美观的市容环境,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通过精心规划,雕琢一批城市雕塑和文化小品,营造文明优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氛围。注重天际线、城市空间、建筑立面的塑造,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主导,实施户外广告整治和街景改造工程,形成与城市空间相协调的整洁美观的景观体系,同时对伊金霍洛街、天骄路、中央路等重点街路实施夜景亮化工程,打造清新靓丽的现代都市形象。

——借助信息产业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管理创新工程”。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建立区、街道(派出所)、社区三级视频监控网络,积极推行集监控采集、指挥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卫星雷达监控系统,实现城区范围可视化管理全覆盖,促进城区管理的规范化、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完善小区功能,提升物业服务品质,打造物业服务品牌。扩大物业覆盖面,物业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打造服务业聚集中心区

将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业,全面增强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区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努力建成服务呼包鄂榆经济圈、影响内蒙古、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服务中心。主要目标是集中打造“两大基地”和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一)集中打造两大基地

——以推进产业集聚为目标,打造总部经济基地。努力创造良好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达地区大企业、研发机构、中介机构总部入驻东胜。加快“总部经济”建设,在新区二、三期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积极争取入驻装备制造基地的大型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实现中小企业集聚竞争发展。

——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打造科技研发基地。以科技教育创业园区为阵地,发挥清华科技孵化器功能,依托煤炭、羊绒、沙棘等特色产业,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配套引进高新技术创业项目、科技中介和服务机构。依托入驻装备制造基地的制造企业,吸引国内外生产厂家的研发机构入驻园区。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为各类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二)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以打造西北地区信息服务中心为目标,发展信息服务产业。以“草原硅谷”云计算服务业园区为核心,以“数字东胜”建设为龙头,培育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本地区“政务云”、“企业云”和“商务云”,使东胜区成为新型云计算产业的聚集基地。引进上海宇光等创新创业型企业及信息产业精英、领军人才投资兴业,积极培育信息产业企业上市。发展物联网产业,建设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打造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和羊绒交易中心,开展网上交易、信息咨询、代购代销、运输物流、仓储配送等业务,煤炭网上交易实现3亿吨。

——以打造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为目标,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申请成立保税库,将铜川汽车博览园打造成为集汽车整车销售、汽车后市场、汽车物流于一体的汽车服务集聚区。依托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全国交易规模最大的煤炭物流基地和区域煤炭电子商务网。一是依托装备制造基地、包西铁路和荣乌高速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二是在万利镇片区依托210国道、运煤专线和拟规划建设的北环线建设以服务中心城区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仓储物流配送基地;三是在罕台煤炭集装站、铜川旧庙沟分别规划建设物流仓储基地。发挥东胜区位优势,加强与广东、京津冀及西北地区的合作交流,引进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将我区打造成为辐射西北地区物流枢纽。

——以打造西部地区商贸中心为目标,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新、旧城区商业项目的建设进度,推进已签订入驻协议的商业项目落地实施,提高商贸服务业的品质,打造都会体验之城;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中低端百货商品批发市场、社区便民超市,打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高、中、低端商品集散地。

——以打造西部文化旅游中心为目标,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中视文化产业园区、天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出一批凝聚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情感的动漫精品,促进动漫产业发展。启动和建设环球嘉年华等特色商业项目,发展休闲娱乐业。加快实施中华慈善总会华夏九九城等项目,发展保健、疗养产业。依托我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积极打造九成宫、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基地、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城郊观光农业区、漫赖草原文化旅游产业带,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兴建现代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旅游业全面发展。挖掘文化底蕴,举办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做优做强节庆文化品牌;积极举办商务会展、学术研讨、体育赛事等国内外大型文体活动,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业管理团队,提高现有酒店管理服务水平。

——以打造内蒙古西部金融中心为目标,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高端金融人才,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壮大金融总量,加快金融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及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进程,推动企业发行债券,发展基金市场。进一步发展地方金融企业,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合理引导规范民间资本,促使民间资本管理规范化,降低民间融资的风险系数。到“十二五”末,使我区金融机构总数达200家(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培养各类金融人才100人;全区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占全区第三产业比重达18%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直接融资总金额达160亿元。 

支持鼓励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项目策划、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财务顾问、专业化设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实施家政网络服务项目,提升家政服务业水平

四、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全力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羊绒服装产业品牌内涵,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全力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将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成我区产业集聚、人才集中、功能完善的新型工业基地以及全市结构转型的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800亿元,其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0亿元,配套服务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0亿元,工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80亿元。引进企业100家以上,投产项目70家以上,实现产值800亿元,实现增加值320亿元,实现税收30亿元,吸纳就业3万人。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的工业基地同步发展商务、餐饮、金融、教育、医疗、现代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建成比较完善的市政服务设施和城市商业设施,提升基地产业承载能力。全面完成75平方公里范围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幼儿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医疗服务中心、公租房以及其他设施;依托包西铁路,打造大型物流集散中心,货运年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二是加快核心产业的培育壮大,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依托奇瑞、中欧等重点企业,积极引进相关配套产业,加大对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的研发力度,形成规模生产。加快发展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研发为龙头、引进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LED、高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业发展,注重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实现年产整车40万辆,引进配套企业50家以上,年产风力发电整机1000台、各类型号电机3000台、太阳能光伏组件及薄膜电池2000兆瓦、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100万台(套)、各种LED芯片60亿片、LED照明产品250万套、LED显示屏20万平方米、LED封装产品40亿颗、笔记本电脑180万台、手机200万只、白色家电80万台、煤炭机械5万吨、工业机器人500台、数控机床1000台。在加快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打造产业门类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中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三是打造产、学、研一条龙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研发能力和人才引进力度,逐步形成与产业衔接紧密、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12所工科类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支持基地骨干企业建成集汽车制造、光伏、风电和动力电池为主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力争获得国家相关部委认证。

(二)大力提升羊绒服装产业品牌内涵

充分发挥我区绒纺产业品牌、技术、市场领先优势,依托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绒纺工业园区,全力推动羊绒服装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开发中高端产品,积极采取高新技术改进纺织、染整工艺,提高羊绒服装的设计水平,实现绒纺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年产无毛绒3000吨、羊绒纱6000吨、羊绒制品1000万件,精纺羊绒面料100万米。

加快煤炭资源二次整合,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开采水平,建设大基地、大集团、大企业,积极筹划组建东胜区能源集团,形成中小型煤炭生产、运销企业集团,壮大煤炭产业整体能力和水平。以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为突破口,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物耗,加强煤炭选洗配一体化,提高开采机械化水平和资源回采率。煤炭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吨,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实现增加值50亿元。

(四)积极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坚持发展大集团与扶持中小企业并举,引进项目与发展本土企业并重,改造与升级同步等措施,鼓励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围绕大型基地搞配套,改造提升一批中小企业,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加强对本土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本土企业家的培育;进一步发展壮大政府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建立公共科研平台,或借助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强中小企业的科研能力;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贴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政府每年扶持20-30家重点中小企业。

五、建设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

重点研究城区以外的镇,努力打造城乡统筹基础设施承载体系、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和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共享、功能结构互补、生态环境协调、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建成全国独具特色城乡统筹示范区。

依靠城市和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继续加大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力度。合理调整城镇和农村用地的空间布局,着力建设泊江海子镇,走一条“少而精”的镇区发展道路。继续加大投入,彻底解决农村危房问题。

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系列政策,按照“住房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就业是根本、管理是服务、保障是后盾”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参军入伍、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市农村无差别待遇,推行“三个一”工程。即:提供一套住房,将进城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住房规划和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两种方式,切实保障转移农民住有所居;找到一份工作,通过免费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激励企业用工、强化政府服务等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转移农民就业增收,设立转移农民创业基金,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落实一份社保,将转移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同时,加强对农村高龄老人、五保户、留守空巢老人的保障工作,通过社会化养老、老年人自助、政府专项补贴等多渠道方式,确保老有宜养。

(三)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创建工作

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投资,盘活转移农民土地及闲散资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旅游经济、休闲经济和农家乐项目。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转移农民以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农贸市场经营,切实增加转移农民财产性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凸显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精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在水土适宜地区扶持3-5家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色采摘为一体的农业庄园;扶持3家以上大型养殖企业。

六、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富民强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积极打造幸福东胜,全力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示范区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学有优教。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校全部达到自治区一类校标准,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5%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占60%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占15%以上,师生比例达到110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达到幼儿总数的70%,学前教育办学质量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巩固提升“双高普九”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优先发展高中教育,建成2所自治区级示范高中,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再就业培训2万人,使职普比例达到5:5积极创办高等教育,力争在35年内设立一所高等院校;重视民族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建立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补充、国际教育为拓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成全国基础教育示范区(旗、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老有颐养。加快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建设进度,制定和实施社会养老福利机构建设规范意见,全面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服务需求。试点规划建设社区托老所,逐步增加社区托老床位;政府新建综合福利院,公办养老床位达到2000张;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民办老年公寓养老床位达到6000。使全区养老床位总数增加到1万张,实现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增加到100张,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病有良医。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公立综合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骨干,民营医院为补充,逐步形成资源结构和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不同需求、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推进区内医院与全国先进医院的合作、协作和交流,全力提升医疗诊疗水平,突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成4所综合医院、8所专科医院,全力实施打造精品医院工程,使综合医院中2所达到三级甲等水平、2所达到三级丙等以上水平,专科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每万人拥有病床数57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80人,每个街道建有1所不低于15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步行15分钟半径范围内均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14个中心、50个站,实现“首诊到社区”、“小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显著提高。每年为老年人免费体检。

——劳有应得。建立和完善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高工薪阶层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立对贫困阶层的保护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积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就业培训,兴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促进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全区累计开发就业岗位达到20万个,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次,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6万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实现就业培训全覆盖。

——住有宜居。围绕打造“品质生活”的目标,优化人居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实现住有宜居。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着力完善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和应急机制,降低人民生活成本。新建保障性住房275万平方米,其中公租房120万平方米、限价房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廉租房5万平方米。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调控和监管,把商品房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培育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租赁市场和住房金融市场,为居民购房、租房提供便利。

——完善保险体系。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同城待遇,实现社会保障水平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做好动态管理下的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将我区引进重大项目的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98%,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至50万元。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85%,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至30万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和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慢性病、门诊统筹医疗费报销封顶线统一提高至2万元。大病救助的封顶线由8万元提高到10万元。围绕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问题,推进残疾人生活状况改善,充分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

(二)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在思想观念上,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把提高法治化水平作为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制订实施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认真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滋生,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社会监管责任,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巩固平安东胜。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控制和减少较大和一般事故的发生。加强对煤炭开采、工程施工等高危险行业生产安全和交通安全的监管,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和事故死亡率。较大事故起数、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死亡率全部控制在市里下达的指标之内。健全分级响应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气象、地震、山洪、消防、重大疫情、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坚持以实现食品从“源头”到“终端”各环节的质量安全卫生为目标,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饮食卫生环境。依法加强粮食监管,确保储备充足,保证供应和价格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加大群众信访督办力度,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市场物价监管,确保价格稳定。抓好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切实保障公众安全和社会安全。

——推进社区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社区、数字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把社区建设成居民自治好、人居环境好、便民服务好、管理机制好、社会风尚好的生活共同体,使社区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窗口、城市管理的前沿、和谐社会的基础、幸福生活的家园。人均室外活动场所达到2平方米,室内活动场所达到0.5平方米,50%的社区达到全国、自治区和谐社区建设标准,100%社区达到市级和谐社区标准。

同时,全力做好人口管理、妇女儿童、爱国卫生、民族、双拥、档案、红十字会、质量技术监督等工作。一是加强人口管理工作,推进优生优育和婴儿早期教育,控制出生缺陷发生;注重人口结构的优化和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落实计划生育指标任务;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3.54‰以内。二是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进程;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积极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三是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将爱国卫生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大力落实、保持、强化国家卫生城市指标要求,推进城市卫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四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繁荣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五是继续发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积极支持军队建设,巩固发展国防力量,维护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六是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基本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七、强化科技和人才体系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深入实施“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以推进“科技创新、结构转型”为重点,提高科技创新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强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专项投入占GDP达到1.5%,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工程研发中心5家。充分发挥清华启迪科技园品牌和资源优势,征集符合我区发展与城市创新的高端人才、机构与项目,形成聚集效应。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和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将鄂尔多斯启迪科技园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基地,引进5个以上高端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10家科技中介和服务机构,至少与5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有效合作。深入推进政、产、学、研、金、介、贸、媒一体化,使装备制造、煤化工、高档绒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我区主导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会展中心和科技少年宫。以实施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为契机,建立东胜区专利成果交易平台,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完善东胜区专利成果转化和资助等奖励政策;专利申请量达到2000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二)加强人才引进和管理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力抓好党政人才培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准入门槛,新录用人员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鼓励紧缺型技术人员积极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加快结构转型要求,注重引进和培养与产业配套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采取录用、聘请、借用等多种方式引进中高端人才。强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客观准确的人才评价机制、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公共信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服务三大平台。引进50名以上领军型高端人才,其中包括20名以上高端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全区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基本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使我区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人才资源流入区。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发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掀起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热潮。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确保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深化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工作。认真抓好社会文化市场环境整治,积极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创新意识,不断研究和解决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切实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效。

(二)实施“文化强区”战略

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挖掘,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为基础,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文化强区,使我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极大丰富、文艺精品佳作相继涌现、文化人才不断成长、文化创造力不断迸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以实现,人均文化发展指标继续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并迈入自治区旗(县、区)先进行列,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达到国内同级一流水平。

(三)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市民学礼仪、公民讲道德、人人献爱心以及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家庭等活动,着力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市民道德水平,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根据不同单位和区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从解决市民思想行为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开展市民素质提升活动;继续推进社区文化大讲堂的品牌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幸福东胜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健康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到24%;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1.35平方米;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通过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壮大。

九、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环保体系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建设低碳环保体系为主线,以强化环境监管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区

全面引入生态园林城市理念,新城要建设生态城区,建成区要进行全面的生态化改造。实施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的园林绿化工程,严格按照园林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等主要指标方面实现突破,重点打造“三园”、“三川”、赛台基湖区景观区域、森林公园、南山公园、赛台基川、东康快速通道两侧带状公园等401100万平方米的公园、广场、绿地,实现500米内有街头绿地,1000米内有城市公园。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二)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建设和保护并举的方针,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城市森林系统工程,加大低质灌木林改造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建成多色彩、多层次、多结构、多效益的城市森林系统。促进农村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捆绑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以工代赈、扶贫移民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促进生态环境休养生息。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模达到69万亩,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平均每年建设13.8万亩,全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37%,生态状况整体进一步好转。积极实施水土保持和草原改良项目,完成50万亩草原补播工作。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疫工作,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和禁牧工作,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切实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延长沙棘、沙柳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值15亿元。

加强低碳经济发展和管理战略研究,构建低碳市场管理体系、低碳社会管理体系和低碳行政管理体系,达到降低碳化物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建设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生态镇-生态村三级体系,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把低碳理念引入到城市建设、居民生活中,提升市民的低碳环保意识。着力构建低碳行政管理体系,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选择典型工业园区进行低碳经济试点,积累经验并推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实现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1.5%2%的节能目标。

十、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必须以重大项目落实规划,资金组织保障规划,改革开放推动规划,政府自身建设服务规划,政策法规引导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落实领导责任,建立责任机制,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提高工作要求,推动规划有效实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解读“十二五”规划,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明确当前中心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监督,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 “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二)深化改革开放

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我区在呼包鄂榆城市群和晋陕蒙宁陇经济圈中的优势,主动接轨、加快融入。三是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培育出口市场主体,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利用各类资源,全方位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对外贸易水平新提高。

一是加强资金管理,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用好用足城市融资平台,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采取BTBOT等方式进行建设;探索以固定资产产权抵押贷款投融资方式,深化银企合作,扩大内联外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加强土地规划、报批、交易、预审等管理,克服盲目投资、贪大求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加大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供水能力,实施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和供水配套工程,积极倡导市民节约用水意识,不断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狠抓重大项目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工作的有效抓手,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载体。一是想方设法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确保有效投入。二是千方百计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并建立健全项目推进制度,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更多项目落地投产。三是多措并举抓选商招资工作,坚持引资与引智结合、招商和招资结合,突出引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等项目;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会展招商等方式,形成政府引导、中介助力、园区推动、企业主动的运行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大提速、在建项目超进度,实现招商引资大突破。

(五)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深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二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坚持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全面推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听证、论证制度。三是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并联审批,推进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单位的效能建设。四是积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努力打造阳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