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破题!他们来了,这里变了→

“黄金距离”催生精准定位
“村企民”拧成发展一股绳
创新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东胜区包联驻村
聚合力 兴产业 谋发展
早上8点半,东胜区铜川镇添尔漫梁村的村民高秀鲜已在“正原餐具消毒中心”的现代化流水线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初洗池水流激荡,消毒设备蒸汽氤氲……这间由添尔漫梁村委会建设成立的工厂,每天清洗着来自城区500余家酒店的1.5万套餐具,这也让高秀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以前得到城里打工,现在家门口开了工厂,挣钱顾家两不误。”高秀鲜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添尔漫梁村人的心声。近年来,东胜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入推进包联驻村工作,立足产业基础薄弱等情况及各村资源禀赋,精心选派驻村干部,精确制定措施,精准推进重点工作,全面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高秀鲜口中称赞的工厂,正是东胜区包联驻村工作队的实践之举。







唤醒沉睡资产:从荒废空间到产业孵化器
仅需15分钟车程就能从田野抵达城区核心商圈——添尔漫梁村距离东胜市区仅4公里。这一地理位置,在添尔漫梁村驻村工作队眼中,成为发展的潜在优势。这里既非纯粹的乡村,也非完全的城市郊区,而是发展“傍城经济”的黄金地带。
驻村工作队的第一场“硬仗”,是唤醒村里1800平方米的闲置食品加工大院。2017年,这座曾寄托着希望的大院悄然沉寂,墙面爬满荒蔓杂草。
“守着黄金地段,让资源睡大觉,实在可惜。”当时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张皓回忆道。他们联合村两委展开多轮调研:城市庞大的餐饮市场,是否能为村里带来机遇?一个大胆构想浮现:引入餐具洗消产业!

这个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工作队敏锐发现,东胜区内中高档餐饮机构密集,但餐具清洁消毒服务较为分散,缺少规模化、品质稳定的专业服务商。而添尔漫梁村临近市区、有现成可用厂房等优势,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砝码。
经过多方奔走与精心筹划,2021年,正原餐具消毒中心成功落户。村集体通过“房屋+资金”入股,与龙头企业联手。昔日空旷的场地被先进的清洗、消毒、包装流水线填满,水声与机器声交织出崭新的乡村产业图景。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直接带动了村内30多位像高秀鲜这样的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土地生金:养殖循环链上的“双赢棋局”
2024年初夏,赵油坊社一处曾近乎废弃的9.97亩土地上,矗立起一排排现代化的标准鸡舍——添尔漫梁村的蛋鸡产业刚刚“破壳”。这块土地,正是铜川镇积极构建“二产拉动一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背景下,通过复垦土地流转入股盘活的宝贵资源。


走进蛋鸡厂房,科技感扑面而来:自动上料线精准投喂,恒温系统悄然运转,输送带将一枚枚温热的鸡蛋整齐送入集蛋区。在技术员袁英塘眼中,养殖早已颠覆传统印象:“全自动设备承担了90%的体力劳动,我们只需专注于提升蛋鸡健康度和饲料转化率。”

这个项目背后,是驻村工作队主导的创新运营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功整合闲置土地入股,专业养殖企业提供种源、技术和销售保障,村民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各方以“股权”为纽带结成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逐步构建起集体运行、农民参与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和产业发展新模式。
“尚品百谷”品牌鸡蛋一上市,便以其新鲜度和独特风味吸引了城区消费者驱车前来。“口感醇厚,没有腥气,和超市里的普通鸡蛋完全不同。”前来采购的市民赵永赞不绝口。

目前,三栋鸡舍已全部建成,蛋鸡场存栏规模将达到6.24万羽,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80万元收益。更关键的是,养殖产业链条还延伸至肥料生产环节:鸡粪经科学处理成为高端有机肥,既实现了生态循环,也进一步拓展了增收渠道。
三方合力:多元主体的共振密码
从闲置厂房到空旷土地,从餐具洗消中心到标准化鸡舍,添尔漫梁村的产业之路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傍”城区的需求与市场,“靠”集体和村民的内生动力。
“支部+企业+农户”的多元主体联动模式,成为驻村工作队激活乡村资源的关键钥匙。在引入消毒中心时,村集体以厂房入股分享红利;在发展蛋鸡项目时,盘活的土地成为村集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得以高效转化,资本有效注入,技术与市场渠道被成功打通。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机制的创新。无论是餐具洗消中心的分红机制,还是蛋鸡场的合作社股份构成,都通过集体经济组织这个平台,使分散的个体农户真正成为有话语权的股东。村民们既是项目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分享者。
“土地、房屋这些‘死资产’变成了‘活股权’,老百姓自然关心发展质量。”现任驻村第一书记韩乐说。机制创新盘活了资源,也赋予了村民主人翁的责任感。
振兴启示:探索城乡融合的“添尔漫梁样本”
驻村工作队依托紧邻东胜城区仅4公里的“黄金区位”,精准定位城市生活服务业缺口,成功将空间距离转化为产业红利,从高品质消毒餐具供应到打响“尚品百谷”品牌蛋,在服务城市需求中觅得机遇,更以过硬品质赢得市场信赖。其成功离不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紧密稳固的利益联结。通过将建强村级“头雁”队伍作为引擎,以科学灵活的驻村力量调配激发“头雁效应”,并通过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构建集体运行、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其核心密码在于“党支部+企业+农户”这一历经锤炼的多元共治模式:村集体盘活闲置资源高效整合,专业企业注入技术与打通渠道,村民入股共享发展成果,多方合力拧成一股绳。此外,创新引擎则为传统产业插上翅膀,无论是餐具洗消的标准化智能化升级,还是蛋鸡养殖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科技赋能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量”“质”双突破。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同时,铺就了这条“服务城市、富足乡村”的融合振兴路。

漫步今天的添尔漫梁村,消毒流水线与蛋鸡厂房交织出产业图景,村集体账户稳步增长的数字见证着收获,更可贵的是村民眼中升腾的希望。
正如村民郝丽琴所说:“以前想的是进城打工,现在想的是村里还有啥资源能开发。”从被动外出到主动建设家园,村民心态的转变,道出了“傍城经济”最宝贵的成果:产业繁荣背后,是乡村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主人翁精神的重塑——当资源被照亮,人心也被照亮。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添尔漫梁村的生动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启示:当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点燃希望,那些看似平凡的乡土资源深处,终将焕发出沃野千里的勃勃生机,照亮乡村振兴的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