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民族街道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统战工作重点与街道中心工作,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三个聚焦”,着力扮靓统战阵地、搭建交流平台、联合多方力量,推动街道统战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思想引领 提升统战工作向心力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思想共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宣传栏、LED显示屏等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海报,滚动播放公益海报和宣传标语百余条,以街道社区“一角、一墙、一廊”为载体,设置主题展板、张贴宣传标语、打造石榴籽窗口等,营造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浓厚氛围。新建“石榴籽心连心”群众大舞台,组建“石榴花开”文艺队2支,开展惠民文艺演出15场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以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为纽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等活动40余次,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多维度推进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宣传教育走深走实,定制发放文创宣传品,组织专题读书会、宣讲报告、主题观影、志愿服务等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微视频,扎实做好社会面常态化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让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
聚焦平台搭建 引导统战成员共治理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升服务温度。情暖“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打造“家门口的温馨颐养”和“邻里间的放心托育”,更好服务辖区老人和儿童。整合党建、统战、企业、群众多方力量,打造“暖新书吧”“司机之家”为“两新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重拳解决旧破小、脏乱差问题,开展精细化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构建“1+7+N”的“石榴籽”服务平台矩阵,成立东胜区首家市级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服务点,增设24H自助服务区,设计特殊人群绿色通道,提供代办、容缺等特色服务,全力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凝聚更多力量参与小区治理,同辖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等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常态化共治机制。邀请各族居民到小区“心悦会客厅”参与协商小区难事,让更多的居民有问题、有矛盾愿意走出家门,利用邻里议事“小阵地”开展协商议事活动,让统战成员参与到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中,将“统战对象”变为“统战力量”。
聚焦惠民助商 转化统战优势促发展
助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坚持“街道统筹、社区主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延伸党建、统战、产业、服务链条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一是统筹推进信托制管理模式做实物业经济,探索社区领办物业公司,由全体业主全程参与决定管理队伍的选聘与服务标准的制定;利用电子公示屏与信托制物业app实时公开财务信息,确保物业费“收得明白、花得清楚”;约定共同监察方式,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律师、会计师等列为监察人,打通党组织、社会主体参与小区治理制度化渠道。二是规范化发展路径做强地摊经济,针对苏力德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周围流动摊贩私搭乱建、无序经营问题,按照“疏堵结合、变堵为疏”原则,从“控制取缔”到“积极引导”,原址改造暖城便民早市,举办民族街道首届“暖民”大集,早市入驻商户200余家,带动就业500余人,日均客流量达2000余人,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商户年收益预计可突破千万元。三是特色化创收方式做优服务经济。建设“医康养”综合医养中心、“团团鼠”儿童成长中心、“聚民家”直播培训基地,确保服务有保障、集体有收入;合理利用辖区闲置空地,打造占地约2万m滑雪场,接待游客达3200余人次,实现营收27万元。新设社区零工站,实现就业80人。成立东胜区首个社区人力资源服务站,举办家门口的招聘大会,40家企业招聘岗位366个,达成就业意向1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