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街道“多元套餐”助推基层治理“扩圈提效”
资料来源:民族街道 发布日期:2024-12-09 09:02
字号:
打印: 保存:

  今年以来,民族街道聚焦居民“急难愁盼”,从“微小事”破题,持续实施和推进“民生微实事”项目17个,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让居民群众在生活“微改变”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做好“便民套餐”,扩大“服务圈”提“实”效

  一是便民设施贴心化。居民“微小事”破题,四筹资金400余万元,持续实施人居环境改善、住宅小区遗留问题集中整治、道路管网改造、小区便民服务设施提升等5大类17“民生微实事”,努力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居民“幸福指数”。二是便民服务前置化。成立东胜区首个不动产便民利民服务点,设立不动产便民服务专窗,通过数据共享、业务授权等方式,将抵押登记、预告登记、其他登记、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等116项高频审批服务事项延伸至民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当场办结”。三是便民举措暖心化。按照“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构建“微心愿”便民服务品牌,通过联动养老服务、志愿服务、社区慈善、未成年人保护等各项工作,定期提供爱心义诊、义剪、暖心救助等便民服务,让关爱“一老一小”更加接地气、聚人气。

  上好“文化套餐”,扩大“活力圈”提“质”效

  一是夯实文化阵地建设。构建“一社区一特色”社区文化共建项目,借助政府、社会力量盘活社区文化资源,引进城市书房、老年大学等文化服务项目,打造“暖城书吧”“银龄课堂”等特色文化品牌。二是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深入开展文化惠民“点单式服务”,通过“群众点单、社区选单、艺术家接单、受众评单”的工作机制,将群众合唱、广场舞、地方小戏等各类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与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内容有机结合,推动文艺汇演进社区、进乡村25场三是抓实文化传播路径。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等阵地资源优势,以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积极推动剪纸、漆扇、绒绣等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进社区,以“实物+现场展示”的形式为群众上好“文化大餐”。

  升级“治理套餐”,扩大“幸福圈”提“功”效

  一是以“统”促“治”。立足服务精细化、治理精准化,划分62个微治圈,将880项跟基层治理相关的事项,通过微治圈统起来,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微圈”,即以微组织、微阵地、微服务、微协商、微调解、微联动等行动,串联起社会多元治理资源,将共治和自治充分结合,建立“细治入微”的治理体系,实现以圈定治,各项治理和服务都能够在圈里解决。二是以“议”促“治”。壮大基层治理中群众微力量,聚焦群众普遍关心的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停车位规划等民生问题,发动60名网格员、20名调解员、8个社会组织、5个社会群团共同开展“问计”活动,以圆桌议事、板凳议事、凉亭议事等方式,召集居民集思广益,在拉家常的过程中把问题解决在网格中。三是以“智”融“治”。用“信息流”推动“业务流”,借助根数据库和一表通,把数据从“纸上”搬到“线上”,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快速定位服务人群,实现数据“多跑路”、基层减实负、群众少跑腿,做实做优服务群众工作。

官方微信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端

便民热线

智能问答

智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