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做法及成效
(一)“信息感知”赋能城市网络建设。以持续深化“雪亮工程”建设为依托,深入推进智能化安防城市和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城市智能感知网络。一是布局规划,提档技防基础。持续推进“中心城区视频监控一体化”和“技防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光传输网络2700公里、数字高清摄像机16853万台、电子围栏60处,实现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农村主要出入口等部位视频监控和电子围栏全覆盖,人、车、手机等动态轨迹合成信息的全域采集,智能前端日采集数据达3100万条,汇聚数据资源128.4亿条。二是前端采集,提升处置效率。将治安综合业务前端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列为2023年重点项目实施,打造“两站”、5个智慧小区、35家娱乐场所前端感知系统,及1处标准智慧检查站全部建成使用,为智慧公安建设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依托公安大数据、视频监控、警用卫星定位、智慧大屏、接处警、350兆无线通信等系统,实现了“图上排兵布阵、指尖指挥调度”“一屏看全区”,警情处置效率同比提升30%以上。三是数据解析,精准服务保障。升级完善车辆追踪、人像追踪、图像解析等应用系统,探索构建模糊比对、数据聚类、精准检索、异常感知等数据模型,在“精准布控”“以车找人”“以像找人”“证据固定”“科学处警”等方面明显提升。同时,强化智慧感知与城管、市政、市场、应急管理等职能部门的共享共用,综合运用视频图像、人脸识别、异常感知等技术,为市政监管、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等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二)“智慧治理”赋能社会矛盾化解。以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为契机,按照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智能化建设部署要求,探索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赋能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打好矛盾调解、信访化解、诉源治理“组合拳”。一是要素整合,优化功能布局。区级综治中心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通过整合联通互联网、政务网、政法委、综治视联网等基础网络,在群众接待、矛盾调处、速裁法庭、心理咨询服务、视频研判调度等功能窗口厅室,运用远程会议、视频调度、在线调解、远程送达、同步录音录像、案件线上流转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工作平台,全面提升研判调度、流程管理和案件调处质效。二是智能辅助,应用扩面提质。应用案件管理和智慧调解系统,对案件办理进行全程记录、同步保存,实现矛盾调解案件的全流程线上流转;应用在线云调解平台,满足调解员、当事人及其他相关人远程线上调解需求;应用智慧送达平台,有效解决“送达难”问题,极大提高了可调案件量和调解成功率。三是平台统管,信息互联互通。率先搭建起社会治理信息联动平台和网格化管理服务基础平台,实现三级综治中心的互联互通,与各政法单位实现联网,按照全科网格管理服务的要求,完成了网格精细划分和电子地图管理,目前东胜区集中划分全科网格797个,以服务每300户左右居民为标准配备兼职网格员1017名,在聚合演示、网格管理、视频调度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同时,按照全市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工作要求,逐步推进与市级社会治理信息化联动平台的联网对接,推进视频指挥研判调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格化管理服务等功能实现上下联通。
(三)“智慧政法”赋能“智”理建设。近年来,政法各单位结合政法业务和工作实际,创新探索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一是“智”造警务建设新模式。建成5100平米综合性执法办案管理中心,配备61名专职队伍,提供24小时办案服务,创新警种融合、政法融合、警医融合“三融”警务模式,实现执法办案效率提升近1/3,被公安部评选为“全国公安机关建设应用成效突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成立全区首个旗县级“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警务航空中队”及“警用无人机警务实战技战法研究室”,完成各类配侦、安保任务600余次,自主研发的“小型警用无人机38mm电底火弹药发射器”,获评“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实用警用装备赛项优秀奖。二是“智”造法律监督新模式。建成自治区首家法律监督大数据中心,通过点对点信息传输的方式,接入政法、税务、市场监管、应急等20多家单位的司法与行政执法平台,研发应用“智慧民事、智慧行政、智慧公益诉讼”三大监督平台,形成了刑事检察多维类案监督模型、未成年在校学生异常卡码监督模型、刑事执行财产刑监督模型等12个法律监督数据模型思路。建成自治区首家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中心,综合运用5D视频、AR场景模拟、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青少年普法教育效果。三是“智”造司法服务新模式。加强人工智能全流程辅助办案,开发司法应用场景,支持法律法规索引、类案推送、法律文书辅助生成、辅助性事务办理、司法管理等功能,以期为法官减负,为质效增速。建设人民法院“连心法庭”,整合远程庭审、远程旁听、远程调解、远程司法确认、远程法律咨询等服务能力,搭建人民群众与法院远程沟通的桥梁,减轻人民群众诉累。设立“执行110联动中心”,加入全国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系统,建立“执行110”快速响应机制。
二、强化智治建设的思路与启示
(一)强化统筹,建好智慧城市“一朵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五大风险防范化解”“五治融合治理方式”涉及城市治理等各方面,强化大数据、智能化对社会治理的“智治”支撑作用,必须要强化总体统筹,综合考虑承接上级、夯实基础、分类开发、按需建用等各方面问题,建好智慧城市“一朵云”,完善标准化的数据资源集成存储、共享交换体系,在开发应用智能化应用前,特别是处于最基层、最前端应用平台,就要考虑数据的一次录入、多方利用、集中存储问题,推动人、地、事、物、组织、视频图像等基础数据的数字化标准化转型,确保数据始终存储和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开发应用的智能化应用场景有坚实的数据支撑,建起来就能用、管用、好用。
(二)夯实基础,汇聚社会治理“一张网”。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基于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治理要素的“一网统管”,是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的主线任务。我们要统筹考虑承接上级和自身实际需求,在现有市域社会治理信息联动平台、“多多评·东e行”等平台应用的基础上,按照“上下贯通、左右衔接、要素集成、全面融合”建设思路,集中打造社会治理网格化智慧工作平台,整合共融“雪亮工程”“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接诉即办、政务服务、安全监管等各领域已有应用系统和平台。平台建设在区级层面突出数据集成、风险预警、决策支持、指挥调度、聚合演示等功能,在部门和镇街道层面突出集成应用、协同处置、共享共用等功能,在社区网格层面打造能够满足全要素网格治理需求的终端程序和APP,形成全要素数据收集、全方位共享共用、全链条闭环处置机制。同时,着重从基层前端强制应用录入、现有实用平台共享抓取、便民利民实用功能引流等三个方面,全方位汇聚整合基础数据,为丰富拓展功能模块和应用场景夯实数据基础。
(三)按需开发,丰富拓展实用好用的功能模块。智能化建设成本高、投入大,在前期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不能一味的贪大求全,应当树立“小程序也能解决大问题”的理念,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完善。通过镇街道试点,以“智慧社区”建设为依托,整合共融“多多评•东e行”“12345”接诉即办等智慧平台,立足基层党建、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三大职能,推进职能部门与镇街道的互联互通。搭建共建共享的区域化党建、社区服务管理、互动交流平台,研发应用“党建引领红色物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在职党员进社区”“信访代办”“网格事项服务管理”“基础信息收集录入”等基层社会治理模型和应用场景,推动网格治理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实现数据赋能基层治理。建立基层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库,把人力物力落到具体项目上,实施项目化运作,建议各类平台开发和模型场景建设由国有企业承担,并长期提供运行维护和按需更新服务,从而保证智能化成果建设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四)优化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建议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镇街道为试点,探索完善网格事项职责清单和网格化管理各类制度,理清社区工作人员与网格员之间的关系。逐步推进网格员专职化专业化建设,按照“区招街管社用”“年轻化专业化”的原则,完善专职网格员选配制度,通过选任、招聘、依规转任等方式,配齐配强具有社区工作者执业资格的专职网格员,并根据人员流动及时调整补充。逐步完善网格员薪酬待遇保障政策,建立“三岗十八级”绩效薪酬制度,根据学历层次和职业资格登记调整岗位薪酬待遇等级,落实专职网格员“五险一金”、体检、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健全经费保障制度,本级财政对基层单位特别是村社区治理工作经费予以适当倾斜,“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将网格化服务管理纳入社区服务或群防群治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夯实对业务开展、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