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街道“四+服务”打造“四心邻里” 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

一是突出“党建+党员群众教育”,打造小区“养心邻里”。深挖小区人才资源,将小区内退休教师、老党员,辖区共建单位人才资源纳入到社区人才管理库中,成为社区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发挥其“主心骨”作用,依托社区学习讲堂,开展主题党日、消防安全、基层法治宣传等主题学习和宣讲活动200余次,形成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热潮,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识。
二是突出“党建+文化活动”,打造小区“欢心邻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围绕劳资纠纷、婚姻家庭、反电信诈骗、邻里纠纷、毒品预防教育等,结合“法治宣传月”“全国法治宣传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日节点,通过举办法治教育讲座、法治宣讲微课堂、社区文艺汇演等宣传教育活动,为社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党员、青少年等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类型的法治宣传教育8期,受教育人数达2000余人。
三是突出“党建+爱心驿站”,打造小区“暖心邻里”。在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设置邻里接待室,收集邻里诉求心愿单。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创新建立“社区法律明白人”、法律援助在身边、公共法律组团服务机制,由司法局下派专业律师到社区担任社区联点法律顾问,组建便民化、专业化法律服务队伍。发挥“法律明白人”在法律服务中的基础作用,努力实现法律需求与法律服务的无缝对接。今年以来,社区联点法律顾问参与矛盾调处70余件。
四是突出“党建+便民服务”,打造小区“贴心邻里”。着力探索“党建+红管家”基层自治模式,选强红色业委会,构建由社区党组织、红色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小区党小组组成的“四位一体”红管家议事机制,实现小微纠纷居民张罗,当面讲、及时解;一般纠纷红管家召集,邻里议、大家评;重大纠纷社区出面,集中调解;疑难矛盾街道统筹,联动攻坚。通过多次召开红色议事会议,为辖区3个小区安置凉亭及长条座椅供居民休息,无物业小区医药楼安装非机动车车棚,住宅小区遗留问题专项整治项目交通A区、师范楼2、3号楼居民自我动员收取费用,推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