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十二五”
资料来源:东胜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6-04-25 09:45
字号:
打印: 保存:
  经济篇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经济总量持续增大。 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83.89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8.3%,高于全国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5.8万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20亿元,年均增加48.9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7%、8.2%。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0.3:39.2:60.5调整为2015年的0.2:37.3:62.5,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渐趋向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69.1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0.91亿元,年均增加2.4亿元,增长3.2%。从节能降耗看,2015年单位GDP能耗为0.6945吨标准煤/万元,五年单位能耗累计下降15.2%,年均下降3.2%,圆满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任务。 

  农牧业向优质高效迈进 

  “十二五”期间,我区观光农业蓬勃发展,有机农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截至2015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9家,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8亿元下降至2015年的1.45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2010年的9404公顷减少到2015年2243公顷;粮食产量由2010年的25473吨减少至2015年的7853吨;肉类总产量由2010年的2812吨减少至2015年的2393吨;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基本保持在8万头(只)左右。 

  工业发展后劲增强 

  工业经济总量扩大。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360.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01.3亿元,增加了140.4亿元,年均增长6.8%。 

  内部行业更加多元,结构调整初现成效。“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多元支撑初步形成,工业一煤独大的状况得到改善。2015年,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产值269.1亿元、115.2亿元和11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3.7%、22.9%和23.4%。非煤产业比重上升。2015年,非煤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3%,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为20.1%,较2010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物流配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加速发展,建立了四大物流集散地,培育起万家惠、王府井、华研,蓝海等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53.0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2%,占GDP的比重为62.5%,2015年对GDP贡献率达87.3%。 

      

  2015年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17.4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60%,比201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对吸纳就业的贡献率达60.3%,成为全社会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投资质量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区产业规模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持续推进,投资大幅增加,装备制造、纺织、热电联产、汽车销售等优势产业累计完成投资870亿元,奇瑞、京东方、新兴重工等投资百亿的骨干项目陆续投产达效,与此相关的配套企业陆续引进达产,产业链条持续延伸,现代羊绒产业园全面建成,并有40余户中小企业入驻,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凸显,产业发展动力十足。羊绒煤炭交易中心、四大物流集散区相继建成,投入运营。物流派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投资持续增加,后发优势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9.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的总量增加1641.5亿元,年均增长9.7%。 

   

  消费形态异彩纷呈 

  

  “十二五”时期我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497亿元,年均增长11.9%。      

  线上消费方兴未艾。网购、快递、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快速进入百姓生活,成为当前消费领域的新亮点。调查显示,2015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网购支出458.7元,比2010年增加382元,增长近5倍 。 

  线下消费趋于理性。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新消费热点的涌现,成为助推消费升级提速的“加速器”。截至2015年底,我区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个体)为168户,比2010年增加21户,增长14%,零售额超千万的零售企业达77家。 

  民生篇 

  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十二五”以来,我区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来源日趋多元化。2015年,我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38807元,年均增长10%。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71辆,比2010年增加26辆,每百户居民拥有手机245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119部,居民移动客户端消费更便捷。2015年完成民生支出73.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8.4%,改革、发展的成果普遍惠及城乡居民。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2015年我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604元/人·月和420元/人·月,全年为1760户、2972人城镇居民发放低保金1770.69万元,为1681户、3218人农村居民发放低保金1393.2万元;70岁以上享受高龄津贴的人数达12684人,发放补贴资金1743.93万元。2015年,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257套,发放公租房(廉租房)补贴资金165.86万元。截至2015年底,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5082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706人,工商保险参保人数3482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3865人。 

  就业保持稳定 

  2015年我区全社会就业人员29万人,比2010年增加0.8万人。全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 25013个,新增城镇就业 7507人,安置鄂尔多斯籍高校毕业生 20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8 %以内。全年完成各类培训5175人次,实现转移农牧民就业11005人次。 

  社会篇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以来,全区共争取国家、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5项,自治区级16项;共申请专利项964项,专利授权1048件;累计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36.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目前,我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各级各类科技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7家。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十二五”以来,全区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达46.78亿元,比“十一五”增加29.16亿元。新建回购改造学校及幼儿园31所,新引进教育人才2000余名,轮岗交流教师708名,向优质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1339个,“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1.2%,2015年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6%。全区高考一本上线率由2010年的6.1%上升到2015年的24.6%。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步伐加快,东胜现代服务业管理学校利用3年时间,荣膺“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我区现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图书馆、文化馆均建成国家县级一级馆,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十佳图书馆”和“十佳文化馆”,青铜文化广场被评为“自治区十佳文化广场”,文化事业建设跻身自治区前列。2015年共创作音乐、舞蹈、曲艺作品23件,举办排演各类公益及商业演出161场次。大型原创民族舞剧《不落的太阳》参加自治区第十二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入选剧目奖、音乐创作奖、演员表演奖等突出奖项,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巡演优秀剧目。 

  医疗卫生质量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010年 387个增加到2015年403 个,其中公立医院 7个,民营医院29 个。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36 张,卫生技术人员 9.6名,分别比2010年提高1.68 张、1.6 名。全区现有3个市级重点专科。 

  生态篇 

  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城市环绕在森林中,人民生活在花园中”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十二五”期间,我区在宜居宜业和人文环境建设上探索出了一条城市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全区森林总面积达到120.8万亩,比2010年增加了15.1万亩,森林覆盖率37.02%,比201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98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2.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39平方米。 

  品质城市篇 

  “三年攻坚”行动见实效 

  2015年,我区启动实施了“住宅小区文明创建、提升城市管理品质三年攻坚行动”,建立“县处级领导包联社区、科级干部包联住宅小区”工作机制,603名干部包联552个小区,政府和群众共同筹措资金1亿多元,对89个老旧小区的给排水、供热等地下管网,小区绿化、硬化、亮化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 

  城市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完善 

  2015年,东康快速路改扩建、包茂高速立交、惠民之路等工程按期完成,109东线建成通车。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处置率均达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以“数字东胜”为依托,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数字城管项目2009年启动以来,累计受理10大类344小项城市管理类案卷54万件,结案率达97.48%。综合应急指挥平台2013年10月在东胜上线以来,全区855处风险隐患点及防护目标都已经纳入到风险隐患数据库中,并能够实现空间定位。我区已成为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开展智能楼宇审批的地区,截至目前,已有69个项目通过正审并出具评审意见。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和智能楼宇项目的开展大幅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十个全覆盖”加快推进。 

  截至2015年底,“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597万元,完成危房改造764户,安全饮水工程28处,街巷硬化67.5公里,村村通电及电网升级改造163公里,完成了100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校舍建设工程完成1所,村标准化卫生室2所,村文化活动室5个,便民连锁超市8个,农村社会保障工程投入3387万元。

备注:从2014年起,统计口径和方法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0-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39.16

19.2

763.26

14.0

850.34

9.1

880.28

5.3

856.77

6.3

883.89

7.2

第一产业

亿元

1.82

0.5

1.39

-32.0

1.47

0.8

1.48

-0.9

1.55

4.9

1.45

3.4

第二产业

亿元

250.68

16.6

299.88

13.7

336.68

10.3

328.29

4.5

323.97

7.4

329.4

7.6

工业

亿元

210.63

16.3

247.08

12.2

280.79

11.4

270.16

4.7

266.79

7.7

270.4

7.8

第三产业

亿元

386.66

21.0

461.99

14.4

512.19

8.3

550.51

5.8

531.25

5.5

553.04

7.0

规模工业
增加值增速

%

-

 

-

 

-

 

-

6.1

-

8.3

-

8.6

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

亿元

69.11

66.6

90.27

30.6

68.64

0.3

88.78

29.3

80.06

-9.8

80.91

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500.03

24.7

560.23

12.0

602.61

7.6

650.11

7.9

695

6.9

451.4

12.0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亿元

186

18.0

215

18.6

251

16.7

270

7.6

206

8.9

223

8.2

城镇常住居民
可支配收入

27002

15.3

30702

13.7

34719

13.1

37696

8.6

36302

7.7

38807

6.9

备注:从2014年起,统计口径和方法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

指标名称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8

固定资产投资

1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5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

官方微信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端

便民热线

智能问答

智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