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党建引领,筑牢堡垒“聚”民心
坚持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由社区党支部牵头抓落实,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签订一份共建协议、召开一次共建会议、开展一场政策宣传、举办一次共建活动、提供一场“暖心”服务),扎实推进“双报到双服务双融入”工作常态长效开展。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集学习教育、党员活动、协商议事、惠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阵地,依托“三会一课”和党组织书记讲党课等形式,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和市民教育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懂政策、有能力、有威望、有热情”的老党员的服务作用,依托小区广场、居民活动室等开展接地气的宣讲学习,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开展“送学上门”服务,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让党员成为连接群众的纽带,使党组织成为凝聚群众的堡垒。
二、融合共建,统筹资源“顺”民心
聚焦辖区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对接包联单位,建立“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共享”的包联共建“三项清单”,通过召开党建联席会,携手包联单位统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关注居民诉求为基础,以当好群众“微管家”为目标,组织开展协商议事24次,开展主题宣讲5场次,举办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次。认真落实“四单四问四筹”工作机制,将食品小区和伊欢小区北墙维修及环境整治、小区标识标牌安装等确定为2024年“党建聚力 服务民生”专项行动重点项目,全力改善优化了人居环境。同时,依托辖区羊绒产业老工业区的资源优势,深入探索“商圈党建”新模式,以绒都小镇为试点,打造绒都商圈党建综合服务站,创新推出绒都商圈党建融联体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商圈的整体治理效能,以“商圈服务链”带动“经济发展链”,激发商圈活力。
三、精细惠民,基层治理“贴”民心
紧紧围绕民生重点领域,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延伸服务触角,精准定位群众需求,将社区服务功能前移,按照网格化管理,对于行动不便地居民,网格员进行预约式上门服务,将老龄认证、医疗保险等业务办理送至居民家门口;凝聚各方力量进街巷、进小区、进楼院,通过“唠家常”的形式,主动深入群众、拉近距离、增进情感,使得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积极完善基本保障类服务14项,品质提升类服务15项,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指导和帮助500多名居民办理和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辖区42名老年人办理高龄补贴认证,帮助辖区4户困难居民申请临时救助,化解矛盾纠纷10件次,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四、网格自治,拓宽路径“暖”民心
依托“多网合一”,将辖区10个小区划分为9个网格,其中基础网格5个、商业网格4个。聚焦社区民生需求,社区党支部充分凝聚和发挥社区民警、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协商议事,通过座谈交流、走访居民、收集民意等方式积极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构建“民思我想、民需我办”服务“一张网”,营造“听群众说‘事’、与群众议‘事’、帮群众理‘事’、向群众晒‘事’、邀群众评‘事’”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强化居民自治管理。同时,以切实解决好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为着力点,常态化为民解决环境卫生清理、下水管道堵塞、飞线充电整改等事项,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五、厚植文化,增进福祉“悦”民心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结合辖区资源优势,广泛发挥街道、社区、商圈三方力量,将基层统战工作与商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培育“石榴籽”商户、“石榴籽”家庭、“石榴籽”企业,精心打造“石榴籽”社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聚焦“一老一小”的需求,常态化开展爱老敬老、健康义诊、亲子阅读等志愿活动,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坚持以文连心,以文聚力,结合“我们的节日”等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庆中秋话团圆”手工编织等主题活动,切实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目前,已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6次,服务群众3000多人。
今后,伊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强化党建品牌的创新打造,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格局,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