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灶火壕村立足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发展定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同村集体经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径,有型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思想凝聚,谱好“前奏曲”。村党支部坚持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纳入党员学习内容、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内容以及辖区各领域教育培训范围,今年以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4次,召开民族工作专题学习会2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政策法规3次,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
抓经济发展,谱好“产业曲”。以“休闲观光、民宿体验、康养度假、水上乐园”等产品为产业支撑,实行“村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成立了水禾农业合作社、穗丰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冷冻玉米、老坛酸菜等传统特色农产品。通过土地流转、多次分红、就地打工等方式获得额外收入,每人每年增收3250元。积极探索“采摘+观赏”、“采摘+农家乐”以及“采摘+亲子活动”等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21人,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引领各族群众走好共同富裕路。
抓共居环境,谱好“美丽曲”。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创新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模式,大力开展“三改三清、美丽创星”行动,做到“门前自清”“邻里互清”“公域众清”。全面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两委带头、分片管理、党员示范、共建共营”的“四位一体”人居环境整治后续管理机制,通过实施美丽宜居村庄项目、基础设施改造等,以庭院“小美”绘就乡村“大美”,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0余万元,修建旅游环线3.3公里,主路段路灯亮化6公里,修缮沿路花栏墙7处,实现了环境质量改善由巷道到庭院、由地面到屋顶、由局部到全域延伸的乡村发展新篇章。开展石榴籽志愿服务8次,形成环境卫生“人人参与、人人爱护”的良好氛围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共居环境双提升。
抓文化传承,谱好“文化曲”。深度挖掘镌刻在灶火壕村的走西口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精心打造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共享的“西口风民俗文化园”,全面展示走西口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融合的促进,生动展现汉族群众与蒙古族群众交往融合、亲如一家的历史与现实,通过激活历史记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涵育功能,从“行走的乡音”乡村大舞台,再到“自然之遇 绿色出行”千人徒步走乡村,形式越来越丰富,经常性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文化大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道路1条,主题广场1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文艺汇演3次、观看民族团结进步电影2次、“书香诵经典 推广普通话”活动2次,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乡村大地开花结果,让村民在文化滋养中既富“口袋”又富“头脑”,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