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审计助力健康防线

基层医疗机构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机构,这些机构贴近百姓,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基层医疗审计,可以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状况、业务流程、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从财务角度来看,基层医疗审计有助于规范资金的使用。确保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经费、医保资金等能够真正用到实处,防止资金被挪用、滥用或浪费。审计人员可以审查基层医疗机构的收支情况,包括专项资金医疗收入、药品采购、设备购置等方面,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效率。同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监督,促使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从药品管理角度来看,基层医疗审计从药品购买、储存、管理、销售等方面进行审查。例如,医疗机构对疫苗的储存条件是否合规,针对过期药品、临期药品系统是否设置提醒功能,药品管理人员是否能够及时处理,报损药品处理的流程是否合规,以及对药品管理人员是否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审计人员可以审查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医疗设备的配置是否满足需求,房屋设施的使用是否充分等。通过对资源利用情况的审计,可以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的建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对于医疗设备闲置的情况,可以建议进行设备调配或开展合作共享等。
基层医疗审计是保障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规范资金使用、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还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基层医疗服务的监督,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公众反映的问题。同时,要加强信息公开,将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状况、业务流程、服务质量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审计,可以筑牢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